非洲有了越來越多的“中國造”
2007年,魯重隨中建五局參與剛果(布)國家1號公路項目建設。15年間,他感受最為明顯的變化,就是非洲有了越來越多的“中國造”。
“中聯(lián)重科、三一重工、柳工、陜汽等中國工程機械及汽車,不僅中資公司用,越來越多的印度、法國等國的公司也在用。阿比讓四橋的橋梁預應力及附屬工程建筑材料,則幾乎實現(xiàn)了‘中國造’的全覆蓋。”魯重說。
這些“中國造”背后,是“一帶一路”建設者的辛苦努力。
阿比讓四橋項目,是一個集設計、采購、施工于一體的工程總承包(EPC)項目。項目APD圖紙為法國工程師設計,采用法國標準。由于不同國別專業(yè)人員的工作習慣、方法和對標準理解存在差異,項目一直邊設計、邊施工推進。
此前“法國圖紙”里的設計用料,沒有中國建筑材料的“份額”。魯重團隊在APD圖紙的深化設計過程中,積極將中國材料融入橋梁建設。
跑法國、發(fā)郵件、視頻會……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,與法國設計方充分溝通,性價比優(yōu)良的中國建筑材料最終獲得準入資格。預應力核心材料,也實現(xiàn)了“中國造”的應用。
“這在十年前,是想都不敢想的。”魯重說。
“毫米級”攻關,創(chuàng)新工藝壓縮橋梁“張拉”距離
阿比讓四橋項目總工程師唐寄強,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攻關記憶。
根據(jù)橋梁箱梁體外預應力設計要求,建設中采用在無黏結(jié)鋼絞線和HDPE套管間灌注水泥漿防腐的工藝,同時要在張拉前完成灌漿。
這種張拉前灌注水泥漿的體外預應力設計,無論在法國工藝還是中國工藝中,幾乎無案例可參考。
在施工前的實驗張拉過程中,HDPE套管出現(xiàn)了厘米級位移。“這種位移量在正常的彈性變形范圍內(nèi),但卻超出了法國圖紙毫米級位移的設計要求。”唐寄強說。
為達到設計要求,團隊反復實驗測試攻關,過程漫長而痛苦。最終,團隊創(chuàng)新出一種全新的張拉工藝,將原有整體張拉工藝改造為新的單根張拉工藝后,確保了管道即使受張拉力影響,也僅出現(xiàn)毫米級管道移動的目標。
建設過程中,建設團隊創(chuàng)新與創(chuàng)造的新工藝、新技術不止于此。
在阿比讓四橋的跨海橋建設中,團隊還遇到了海灣中淤泥深度較大的地質(zhì)問題。魯重介紹,海中臨時鋼棧橋最長鋼管樁近60米,永久性主橋樁基最大長度達82.5米,樁基鋼護筒最長達54米。團隊通過創(chuàng)新鋼管樁施工導向裝置、反循環(huán)鉆機全砂層地質(zhì)施工技術、鋼護筒中心點位測量的輔助裝置、鋼護筒千斤頂液壓下放系統(tǒng)等新工藝,將這些細長的樁基牢牢地、精準地“釘”入海中。
為實現(xiàn)當?shù)卮煌ê剑瑘F隊還創(chuàng)新了跨海灣鋼棧橋橋面垂直提升式通航孔施工工法。在水中承臺施工中,團隊創(chuàng)新了可回收使用的鋼套箱,并形成了跨海灣大橋水上承臺有底鋼套箱施工工法,替代法國設計的一次性鋼筋混凝土預制套箱,節(jié)約成本又高質(zhì)地完成了建設。
向中國學技術,建非洲家鄉(xiāng)
劉少秋,剛果(布)小伙。他的家鄉(xiāng)有一條河流,卻僅有一條便橋通行。每逢大雨,便橋無法通行,當?shù)厝司椭荒苓h遠繞行。
小伙發(fā)誓,要為家鄉(xiāng)造一座橋。
2007年,中國建筑在剛果建設國家一號公路的消息,讓劉少秋萌生了到中國學習,把建筑技術帶回家,建設家鄉(xiāng)的想法。
從長安大學道路橋梁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劉少秋回到非洲,加入了阿比讓四橋項目,進一步實踐和學習中國橋梁技術。
“2013年‘一帶一路’倡議提出以來,我們積極投入非洲海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,先后在非洲5個國家或地區(qū)承建14項工程,累計簽訂合同額10.6億美元。我們致力于成為非洲國家的道路‘開拓者’,也致力于輸出中國的建筑技術,造福非洲人民。”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副總經(jīng)理蔣中國說。